业务 要闻
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 人才如何锻造
——苏浙闽粤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调查
2024-05-20 09:50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东丽 游翀 赵泽众
A+ A-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高水平人才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政策举措,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然而,面对新发展格局和新质生产力快速崛起,人才供给面临新的挑战。

苏浙闽粤四省因地制宜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制定促进各类人才供给的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以解决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供给紧缺问题。

顺势而上 构筑乐业宜业“凤巢”

在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矗立着一个表面图案形似苯环六边形的建筑,它就是亚盛医药总部大楼。“亚盛医药在2021年底启用了新的园区,我加入团队负责CMC(制剂、生产与控制)领域。苏州的营商环境优越,政府支持力度大,吸引了大量生物医药人才。”亚盛医药 CMC高级副总经理傅崇东说,高层次人才集聚为生物医药等朝阳行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积极信号。

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缺失是不少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近年来,四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招引各方英才。

以“靶向引才”促“精准用才”。江苏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优秀博士后;面向“百企引航”“专精特新”等重点产业集群企业开展“揭榜领题”。福建厦门市的“海纳百川”系列人才计划、“留厦六条”举措等,形成“群鹭兴厦”人才政策矩阵。浙江台州市聚焦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315”科创体系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高精尖人才引进和集聚。

柔性引才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多地政府、企业不拘泥于人才所有制属性,突破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科研特区”“柔性引才”“双聘制”等多种用才模式纷纷崛起。

苏浙闽粤四省正通过构建国家级实验室等方式加大人才供给。

在东莞,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联合成立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人数超过1000人,包括7位两院院士及3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重大技术十大进展,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程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35家。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招引拔尖人才,也需要引进能工巧匠。

调查发现,四省均在重大人才项目中,加大了技能人才入选比例;将高技能人才纳入省级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设全面推进,鹏城、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介绍说,福建省为解决专业技能人才比较缺乏的问题,将联合高校和企业,加大鼓励支持政策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应时而为 扩大人才供给池

2019年,还是河海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刘祥在常州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生站进行实习锻炼。凭借出色表现成功留用常州固高,从事运动控制工作。

“产学研融合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常州固高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陈珊说。

苏浙闽粤四省通过加强载体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资金支持等举措,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供给,优化分布结构。

广东建设“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港澳青年走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创业;持续推进“公需科目免费培训模式”,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力度。杭州帮助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博士后独立招收资格,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提升引才精准性和用才匹配度。南京对入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南京地区企业,给予资金鼓励。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介绍,广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多地向企业开放共享,促进高水平科研人才更多地流向企业。

“政府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并提供资金补贴,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人事负责人陈怡说,公司先后有10人获聘为江苏省产业教授,双创博士1人。

四省持续优化公共职业技能培育基础能力体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宁波技师学院全面对接数字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产教“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正探索出“分流、分层次,小班化、导师制”“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国工匠。

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引企驻校”方式,引入先进制造与研发类18家企业。苏州市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定制工匠”。各地技工院校根据行业需求和市场动向、竞赛标准,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政策助力人才辈出,科技创新“遍地开花”。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维修电工、特级技师雍宁扎根一线完成技术攻关项目400多项,为企业节省数千万元设备研发费用;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创带领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通过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授权国家专利30项。

激发活力 企业自主力量澎湃

加速培养科技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建立高效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驱动和用人主体的育才作用。

“我们专注于血液肿瘤创新药研发领域,技术难度和挑战较大,急需临床方面的人才。”亚盛医药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姜霞说,为增加人才供应,公司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每年支持员工进行在职博士学习,每个人费用50万,全部由公司承担。此外,还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建产业学院,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中天钢铁集团本部的南区是优特钢基地,重点研发金刚线、切割丝、军工钢等“特精尖”产品。“我们紧跟高质量发展需求,以自主培养为主、引进高端人才为辅。”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范筱文说,通过强化专业培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育人才。同时,每年定期走访各地高校招引人才,特别关注冶金类高校,每年引进约300名人才。

发展新型生产力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融合发展对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采取项目制,让专技人才与技能人才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根据项目难度与重要性发放奖金,大大激发了员工创新积极性。”长江智能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文飞说。

黄钰淳在创耀(苏州)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测试工作。他参加了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的“技承匠心”职业技能竞赛,获得“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赛项一等奖后深有感触地说:“技能竞赛是技艺交流切磋的竞技场,企业让我参赛,使我有机会接触更新领域的知识,不断学习和提升新技能。”

如今,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方向持续优化,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变化快,而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培养成本较高等因素,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加快人才供给,改善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启动实施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博士后人才培养,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深化技工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有效增加技能人才供给。

“增加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合力推进。”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梅志千表示,在加大人才供给的情况下,如何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以人才高地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报记者赵为、余列江参与本文采访报道)

【纠错】 责任编辑:李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