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艺术

激进的艺术形式
展开11个同名词条
收藏
查看 我的收藏
0 有用+1
0
同义词前卫(艺术形式)一般指前卫艺术
本词条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传播学方向教研团队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
“avant-garde”(“前卫”,又可译为“先锋”)源自法语,最早为军事术语,指的是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以及艺术本身具有革命意义的艺术作品。其最早应用于艺术领域是在19世纪,由社会主义先驱思想家 亨利·德·圣西门 (Henri deSaint-Simon)率先使用 [1] 。从 古斯塔夫·库尔贝 主导的现实主义艺术,到 立体主义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再到 激浪派 的多媒体艺术实验,除少数艺术家喜欢“单打独斗”以外,“先锋派”们往往形成合力,突破既有艺术品味的界限并创建创造力的新范式 [2]
中文名
前卫艺术
外文名
avant-garde art
别    名
先锋艺术
创建时间
19世纪20年代

概念简介

播报
编辑
前卫艺术指的是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以及艺术本身具有革命意义的艺术作品。

历史溯源

播报
编辑
1825年,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亨利·德·圣西门最早注意到艺术所蕴含的社会变革潜力,他将激进的艺术实践比作强悍的军事力量:“我们艺术家将以先锋的姿态为您服务,艺术的力量是最直观的:当我们想传播新想法时,我们会将它们铭刻在大理石或帆布上。艺术的伟大命运是为社会注入积极的力量,这是一份神圣的差事,这是所有智力才能的先锋!” [3]
20世纪的前卫艺术几乎和“运动”成了同义语。当代哲学家 阿兰·巴迪欧 有言:“或多或少,整个20世纪的艺术都起着先锋的作用。” [2]
相关的艺术运动包括:以 库尔贝 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 莫奈 为代表的 印象主义 、以 达利 为代表的 超现实主义 、以 康定斯基 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以 毕加索 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 马列维奇 为代表的 至上主义 、以 杜尚 为代表的 达达主义 、以杰克逊·波洛克为代表的 抽象表现主义 、以 唐纳德·贾德 为代表的极少主义、以 约翰·凯奇 为代表的激浪派等。

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播报
编辑
作品
艺术家
作品阐释
《阿维农少女》,1907年
巴布罗· 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代表人物。
第一幅具有立体主义特征的作品。画面上描绘的五个裸女似乎由分割开的块面组合而成。中间的两个裸女有着欧洲古典艺术理想化的形体,依然参照了斜倚维纳斯的原型;左边的裸女受到古伊比利亚雕塑的启发,看上去也很平静;右边的两位裸女狂野的形象更多来源于非洲雕刻。她们的身体似乎是断裂的,观众能够看到原本只有在不同时间、从不同侧面的不同角度才能看到的身体上的局部细节,传统绘画中的空间秩序和结构完全消失了。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把塞尚对形式和空间的革新又推进了一步,彻底背离了西方艺术自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古典的美与和谐的理念,展现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新的再现方式。 [4]
《黑方块》,1913年
卡西米尔· 马列维奇 (Kazimir Malevich,1878—1935年),俄国艺术家,至上主义艺术代表人物。
这是第一幅不是为了再现任何形象的作品。马列维奇在作品展出的1915年写道:“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件作品和这件作品一样,毫无现实生活的影子……曾经,绘画只是事物的审美表现,它从不是原创的,也从来不是自己的目的。” [5] 《黑方块》是马列维奇的艺术宣言,是它逃离现实世界的出口。马列维奇去世时,其棺材上画着黑方块,墓碑上雕刻着黑方块,送葬的人们手里也挥舞着黑方块旗帜。
《有小胡子的蒙娜丽莎》,1919年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年),法国艺术家,达达主义代表人物。
杜尚在艺术史上最经典的名作——达·芬奇的肖像《蒙娜丽莎》的复制品上画上了胡子。在画面的底部,杜尚用铅笔加上了“L.H.O.O.Q”几个字,英文发音为“看”(Look),在法语中的谐音是“她有个性感的臀部”。这幅挑衅性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的美学逻辑,并且嘲弄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偶像崇拜心理。 [6]
《秋天的韵律第30号》,1950年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1912—1956年),美国艺术家,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
在这张非再现性的作品中,稀薄的颜料被涂在未涂底漆且未经拉伸的帆布上。帆布平放于地板,而并非由画架支起。倒、滴、溅、涂、抹、泼,颜料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被使用。波洛克还使用了棍子、抹子、刮刀等除传统工具之外的任何东西,从而构建出错综复杂的线条组成的密集而抒情的作品。整件作品没有中心焦点,没有层次结构,表面的每一点都同样重要。 [7]
《4分33秒》,作曲于1952年
约翰·凯奇 (John Cage, 1912—1992年),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激浪派代表人物。
凯奇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融入了杜尚的达达主义观念和东方的哲学思想。他运用偶发行为改变传统音乐的封闭性结构,展现日常生活的间断性和层次感。在表演《4分33 秒》时,凯奇面对打开琴盖的钢琴开始静默,4分33秒钟之后,起身,关上琴盖,结束表演,向观众致谢。在整个过程中,观众惊诧的窃窃私语、嘘声和现场噪音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8]